中国经济“半年报”近日出炉,在进出口增长压力仍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背景下,消费这驾“马车”跑出了靓丽的成绩。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4%,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在经济学家看来,由新业、新产品构成的新消费持续快速扩张,是消费领域“澎湃动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新华社记者近期调研发现,日益活跃的新消费更像是一组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组成的消费革命,正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加”出消费新空间,在空调房里悠闲地玩着手机,享受着全球优质商品汇聚于指尖的快感;一边喝茶一边等待专车上门,不必在烈日下苦等;轻装出门和扫码支付,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了互联网的夏天,少了一分焦灼,多一丝惬意。
新消费并不局限于“互联网+”,各类产业相互叠加也催生出一批新产品、新业态。如旅游产业通过和养老、医疗、农业等叠加,农家旅游、养生旅游、医疗旅游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在产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跨界叠加也如火如荼。以百货业为例,不少卖场开始加速“去百货化”,向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购物中心转变。
“减”出效率再升级,坚持对技术和质量的完美追求,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最精,才会赋予产品长久的生命力。锁定有效需求,实现精准供给,需要制造企业更专注和专业,化“百米冲刺”为“马拉松”。看似“做减法”的“工匠精神”,更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因子。
国内女装品牌之禾始终坚持一件事——把衣服做好。“专注产品本身,顾客短期不一定看得见,但时间看得见。”之禾创始人叶寿增说。在国内服装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凭借质量过硬的产品,之禾年营业额仍然保持30%至40%的增长。
“乘”出“N次方”效应,从交通领域的uber约车,滴滴打车,到住房领域的小猪短租,住百家,再到知识技能领域的知乎网、分答网……分享经济由于盘活大量闲置资源和激活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追捧。
在面向高校学生的“福利分享”平台,消费者可以领取上千种优惠券,覆盖打车、吃饭、看电影、购物等领域。北京微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中心负责人王迪说,这种模式不仅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福利共享,还打通线上线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除”掉制约与障碍,新消费呼唤新环境、新平台。多位经济学者和企业家受访时认为,让新消费、新供给成为发展的新动力,需要推进制度创新、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有效供给、优化政策体系。只有“除”掉不适应新业态、新产品的不利因素,才能真正营造有利于消费投资互动、供给需求对接的良好环境。
事实上,在做“除法”的过程中,相关的举措、动作比比皆是——早在去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特别提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创新,破除阻碍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印发行动方案,从提升消费品品质到改善消费环境,从扶持新消费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等方面进行部署。